來源:金融時報-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:張沛 發布時間:2020年07月08日
國家外匯管理局7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,截至2020年6月末,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123億美元,較5月末上升106億美元,升幅0.3%。自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較年初下降后,二季度已實現連續3個月上升,超過2019年年末水平。
“6月,我國外匯市場供求總體保持平衡。受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、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及財政刺激政策等因素影響,國際金融市場上美元指數小幅下跌,主要國家資產價格有所上漲。在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下,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上升。”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、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分析稱。
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告訴《金融時報》記者,6月份,美元有所走弱,非美元貨幣折算成美元會出現賬面盈余。同時,債券價格也有所上漲。這兩方面因素使外匯儲備規模有所增加。
“估值變動和跨境資本流動均對6月份外匯儲備規模上升形成貢獻。”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向《金融時報》記者解讀稱,在估值變動方面,要綜合考慮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效應。從主要匯率變動看,6月份美元匯率指數下跌1%;非美元貨幣相對美元漲跌互現,歐元對美元大幅上漲1.2%,英鎊對美元上漲0.5%,日元對美元小幅下跌0.1%。從資產價格看,主要國家資產價格均有所上漲,以美元標價的已對沖全球債券指數上漲0.5%;股票價格繼續回升,標普500指數上漲1.8%,歐元區斯托克50指數上漲6%,日經225指數上漲1.9%。
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,近期我國經濟形勢逐步恢復,帶動資本市場回暖,人民幣資產受到更多國際投資者青睞。溫彬表示,6月北向資金凈流入規模達到526.8億元。6月末,境外機構托管的人民幣債券面額達到21960億元,環比增加829億元,自2018年11月以來實現連續19個月增長;境外機構累計持有中國債券2.51萬億元,較5月末增加814億元。
談及今后外匯儲備規模趨勢,王春英表示,當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,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。我國在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方面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,各類經濟指標出現邊際改善,經濟形勢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。
“往前看,我國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、擴大開放,經濟增長保持韌性,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,有利于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總體穩定。”王春英強調說。
展望未來,趙慶明認為,盡管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一直在變動,但下半年乃至未來幾年,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都能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。他預計,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具體可能在3.1萬億美元至3.2萬億美元之間。
溫彬表示,下一階段,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將繼續保持穩定。一方面,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改變,隨著國內逆周期調控政策繼續加碼,經濟領域將出現更多積極因素,對外匯儲備規模穩定形成支撐。另一方面,近期資本市場回暖,北向資金加快流入,7月以來北向資金就已累計流入超過500億元。這些因素的改善,有助于維護跨境資金平衡和匯率供求穩定,對下一階段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穩定形成支撐。
專題推薦
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的監督管理,促進網絡借貸行業健康發展,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》等法律法規,中國銀監會、工業…[詳情]